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,中国革命陷入低潮。在危急关头,毛泽东毅然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,选择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转移,转兵向井冈山,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。陈冠任畅销书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》中说:“这一战略抉择,展现了毛泽东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革命魄力。”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这一决策看似退却,实则蕴含着毛泽东深刻的战略思考。
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,地势险要,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,为革命力量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。那么,毛主席为什么能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?
一、正确的战略选择
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等大城市,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山区,一可以避开了强敌锋芒,二可以利用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的特点,为革命力量争取生存空间。
展开剩余71%上井冈山时,毛泽东又决策依托当地的地方武装以站稳脚跟。在三湾改编后,毛泽东主动与宁冈的袁文才、王佐等地方武装联系,达成合作协议,顺利进驻了井冈山。这不仅解决了红军初期的生存问题,也为加力根据地赢得了地方。
二、获取的群众支持
上了井冈山后,毛泽东一方面依靠袁文才等人,创造性地改造了袁文才、王佐等地方武装,将其纳入革命队伍,壮大了革命的力量。这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、改造旧式武装的做法,为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另一方面,他解决农民根本诉求,获取老百姓的支持,首先夺取新城、宁冈、莲花、永新等城镇,打击地方恶势力,然后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废除封建剥削,将土地分给贫苦农民,激发其革命积极性,使根据地获得广泛群众基础。在两者的基础上,他建立红色政权,组织群众参与政权建设,构造“命运与共”的革命共同体。
三、军事上讲究灵活的斗争策略
面对强大的湘赣之敌,毛泽东提出游击战原则,总结出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的十六字诀,率部以小股部队灵活机动,避免与强敌正面交锋,逐步消耗敌人。同时,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,建立士兵委员会,实行民主管理,将红军打造成有纪律、有信仰的革命武装。
四、充分利用矛盾和地理优势
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,还充分利用了军阀矛盾。当时,湘赣两省军阀参加蒋桂混战,对边界地区控制薄弱,毛泽东抓住这一点,趁机四处扩张,为根据地发展抢夺空间和时间。
此外,毛泽东还充分利用了井冈山地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,以茅坪为中心的周边县域均能为军队提供粮食、布匹等物资,支持红军长期坚守。
陈冠任畅销书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》说:“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,毛泽东决定走‘工农武装割据’道路,提出‘以武装斗争为形式、土地革命为内容、农村根据地为依托’的三位一体理论,突破俄国城市中心论,以政权建设、军事斗争、土地革命相结合的模式,建立根据地。这为建立井冈山红色割据提供定海神针。”该书为年度畅销书,曾经多次名列畅销书排行榜,又近年来少有的关于毛泽东研究的优秀著作,销量已过百万册。
友情提示:该书已经出现盗版,请到正规书店购买。
发布于:山东省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